寒冬已至,而在青原區東固畬族鄉敖上村,研學潮還在持續“發熱”。隨著當地發展鄉村旅游,今年超萬名學生來到這里研學,熱鬧了小山村,也熱鬧了村民李興高的日子。
12月初,在當地的東井岡拓奇軍旅文化園,記者見到了李興高。作為文化園大廚的他,穿著工作服在鍋臺邊轉,新鮮的蘿卜切片,倒進大鍋內麻利地翻炒,幾分鐘后便滿室飄香。“在這里當大廚,每天200多元的工資,雖然忙點,但也算是在家門口找到了好差事。”最后一個菜出鍋,說起現在的日子,李興高滿臉的高興,鍋臺下柴火正旺,映照出如今的紅火日子。
然而許多人不知道,李興高曾經是村里的貧困戶。家住敖上村龍上組的他,一家3口,妻子雷招蓮患病,需常年吃藥,兒子殘疾,視力及智力都有缺陷。早年間,為了照顧妻兒,李興高無法像其他人一樣外出務工,只能守著幾畝薄田,空余時間做些零工,偶爾去做鄉村廚師,住著土胚房里過著苦日子。
“以前日子過得苦,有時候飯都吃不飽。”說起以前的日子,李興高說。因為妻子患病,每年醫藥費超萬元,家中債務一度達到3萬多元。2013年他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500元。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。
日子就在那一年開始發生了變化,用李興高的話說是“高興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”。首先讓他驚喜的是,醫療扶貧政策的落地。“我老婆看病報銷90%以上,大大減輕了我們的負擔。”李興高說到這里,不由豎起了大拇指。經過調養,妻子雷招蓮身體漸漸好轉。2014年,李興高一家三口均吃上了低保,少了后顧之憂。
享受了好政策,李興高暗暗想:“不能讓人看不起,一定要像別人一樣勤勞致富,過上好日子。”2015年,李興高赴廣州務工,在工廠做廚師,收入漸漸穩定。2016年,李興高加入食用菌合作社,資金入股分紅及參加務工,當年在合作社分紅及務工收入達7000多元。2017年,他又加入了當地的白蓮基地合作社,當年他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.4萬多元,成功摘掉了貧困帽。2018年,他沒有外出務工,兩夫妻在村里有了公益性崗位,乘著敖上村掀起的“研學熱”,李興高在文化園里當起了大廚。收入有保障,李興高臉上總洋溢著笑容。
還有一件高興事,就是住得好了。2016年底,李興高向政府申請危房改造資金。在政策的幫扶下,一家人告別了土坯房,歡歡喜喜住進了新房。
“今年,李興高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.52萬多元,日子越來越好了。”當地村干部楊光宴告訴記者。談起未來,李興高勁頭不減,他告訴記者,敖上村在發展旅游,打造了江西省4A級鄉村旅游點,今后肯定有越來越多的人來敖上旅游、研學,他要認真做好廚師的工作,讓大家吃上東固的美食。
文/ 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 白靈、實習生魏斯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