峽江,地處千里贛江最狹處,境內大小江河47條,河流總長567.48公里,是一座傍水而生、因水而興的小城。
如何擦亮境內每一片水域的底色?峽江給出了一組組攻堅擔當的數據:收儲贛江沿岸8家造紙企業,拆除贛江非法矮圩網圍16座,勸返64戶漁民退捕上岸,投資3.5億元興建4.25公里的贛江堤防……打造高質量水生態系統的示范河湖,建設水美、岸美、產業美的“最美岸線”。
近年來,該縣以河湖長制為總抓手,打破“就水治水”的思想藩籬,堅持河岸同治,統籌推進流域水資源保護、水污染防治、水環境改善、水生態修復,讓河湖本色更亮,贛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,獲評江西省“鄱湖杯”水利建設先進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先進。
消除水中癥狀,還河湖底色原貌
作為國家重點水利工程的峽江水利樞紐庫區,曾建了16座非法矮圩網圍,其中最大的由109戶村民聯合修筑,高10米,長290米,侵占水面322畝。由于涉及群眾多、拆除工程量大,近10年一直拆不了。在全省河湖“清四亂”專項行動中,該縣主要領導積極履行河長職責,親自調度,一線攻堅,派出5個法律宣傳組、2個重點約談組,帶領侵占戶代表外出觀摩,現場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,最終拆除了這些陳年“庫釘”,恢復了贛江原地貌。
治理河湖刻不容緩。從2020年1月1日零時起,贛江重點水域峽江段全面禁捕,這意味著當地64戶年齡偏大、文化偏低的專業漁民戶必須全部洗腳上岸、轉業就業。如何破題?峽江以“退得出、穩得住、能致富”為目標,采取宣傳發動、示范帶動、就業幫扶等措施,回收捕撈證64本、漁船235艘、網具1.8萬公斤,實現漁民應退盡退、船網應收盡收。同時,70位漁民實現了轉產就業,其中王建武承包了水面養魚,興辦了魚干加工廠;劉志云開辦了碎石場,帶動了一批轉產漁民就業……
共抓大保護,不搞大開發。曾幾何時,峽江采砂亂象屢禁不止,群眾怨聲不少。如何管治?峽江從9個部門抽調執法人員巡查,嚴把關口程序,并借助天網工程,安裝了28個攝像頭,監控采砂區域,形成內閉環管理。同時,開發砂廠銷售智能化平臺,實行網上下單、線上審批的“一站式服務”,讓群眾足不出戶,砂石直接運到家門口。
根治岸上病灶,筑人水和諧美景
針對贛江段巴邱老城沿岸不設防、群眾長期飽受洪澇侵襲的“病灶”,峽江下決心將“水患”變成“紅利”,擠出有限財力,投資3.5億元,興建集防洪排澇、觀光休閑為一體的巴邱沿江路堤棚戶區改造項目。
項目規劃設計后,峽江組建專班,高位推動,于今年4月正式完工,僅用18個月的時間,就讓4.25公里的贛江堤防、930千瓦的電排站屹立江邊。
進展緣何“神速”?原來,有舍必有得。當上級補助資金僅有2863萬元時,峽江縣委、政府還是咬緊牙關、自籌巨款開工建設。巴邱百姓知曉后,很受感動,主動配合、參與征地拆遷,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政府的支持,涉及929戶、12.8萬平方米房屋的征收拆遷無一起上訪事件。
巴邱東門社區征地拆遷任務最重,有200多戶。簽約的前一天下午,居民就提前搬著凳子排起了長龍。居民王潤根,雖沒文化,卻明事理,主動拆了2套商品房,逢人便說支持政府為民辦好事,相信政府不會讓自己吃虧,示范帶動整棟樓的居民支持拆遷。
現年70多歲的南門社區居民宋二妹介紹,巴邱沿岸曾堆積了幾代人倒的陳年垃圾,蒼蠅蚊子老鼠“打堆”,現在改造好了,建起了游步道、休閑廣場、古建筑觀瀾閣,是大家休閑娛樂的首選之地。
既可休閑,又能防洪。今年贛江漲水時,岸堤上站滿了看贛水景致之人。用新世紀超市老板宋娟的話來說:“以前,每年漲水搬東西都來不及,哪有閑情來看贛江風景呀,真得感謝黨和政府為民做好事。”
不貪一時之功、不圖一時之名。除了美化河岸外,巴邱還重建了一套城區污水管網,將城區生活污水對接到河西工業園污水廠進行集中處理,實現了防洪工程與沿江文化景觀、新型城鎮建設完美融合。
推進系統治理,謀綠色生態發展
在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中,峽江堅持追根溯源、分類施策,打出系統治理“組合拳”:
——按下“加速鍵”,落實河湖長制。目前,該縣有17名縣級河湖長、93名鄉級河湖長、262名村級河湖長積極履職,開展巡河巡湖上萬次,示范引領群眾齊心參與。12月10日,家住金坪民族鄉移山村的張連生又來到移山水庫巡查。他說:“移山水庫是峽江縣城備用水源地,非常重要,我必須盡庫長之責任守護好。”這是峽江落實河湖長制的一幕。
——呵護綠水青山,淘汰落后產能。借助全省長江經濟帶“共抓大保護”攻堅行動的東風,峽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,迅速清理整頓緊鄰贛江的福民工業小區,共收儲影響生態環境的8家造紙企業,收儲面積5.09萬平方米,并在收儲后的空地上開展生態修復。
——抓好源頭治理,減少污染問題。峽江強力推進生豬養殖污染治理,累計拆除環保不達標養豬場919戶,拆除48.26萬平方米,做到所有水庫周邊環保不達標養豬場全部拆除或停養。同時,推進生態循環養殖小區建設,規范集中養殖,從源頭減少因雨水、生豬飲水、洗欄等產生的糞污量。
——提升水庫水質,造福一方百姓。目前,該縣123座水庫全部實行人放天養。從2013年開始,萬寶水庫就舍棄每年50萬元的承包費,開始實行人放天養,歷經多年治理,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,現已作為金江鄉、羅田鎮近2.4萬村民的飲用水水源地,發揮了新的功能。
此外,該縣還將河湖長制工作與提升村民生活質量有機結合,打造了一批水生態文明觀光村。硯溪鎮樟溪上村依托萬能水庫水域優勢,投入800萬元,建成集賞藥花、戲湖水、吃魚宴、住民宿于一體的旅游新村,吸引眾多游客慕名而來,獲評省級3A級鄉村旅游點。
順勢而為,方能行穩致遠。如今,放眼峽江,越來越多河流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。
文/鄒清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