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遂川縣黃坑鄉山坳里的三坑小學有一對夫妻,丈夫鐘隆春既是學校負責人,也是教師;妻子黃春梅身兼代課教師和清潔工之責。在山區教學這條路上,鐘隆春已經走過了漫長的34載,他用愛點燃一盞燈,照亮了山村孩子們的前行之路,多次獲評縣優秀教師。
鐘隆春的父親鐘書云是一位民辦教師,那時,他的父親除了負責學校教學工作外,還要回生產隊干農活。鐘書云在轉為公辦教師不久后,不幸因病離世。
站上三尺講臺,就是繼承父親的遺志。1986年,19歲的鐘隆春也成為一名教師。來到黃坑金田小學后,他才發現當時的校舍居然在宗祠里,土墻斑駁,黑板泛著灰色,還有幾排簡陋的桌椅。宿舍里有一把坐上去就吱吱嘎嘎響的竹椅,一盞熏得烏黑的煤油燈,還有一張桌子和床。剛到學校的那晚,鐘隆春輾轉反側、忐忑不安。當他第一次走上講臺,就被幾十雙閃爍著求知渴望的眼睛深深打動了。他下定決心,一定要當好一位老師!“這堂課要先講解生字生詞,再歸納段意……”鐘隆春認真向同事們請教備課和試講,大家常常要忙到夜深。就這樣過了兩個多月,鐘隆春開始獨立完成備課、上課。
次年,由于坐落在黃坑和大汾交界處的河洞教學點無人任教,鐘隆春主動請纓。河洞教學點海拔800多米,路邊雜草叢生,每次他從家里到學校要走10多里山路,每年都要走破幾雙解放鞋。全校沒有一塊水泥地,教室是土坯房,地上坑坑洼洼,連課桌都很難放平,每隔一段時間就得和著黃泥補平地面。在宿舍,夏夜入睡前必須掛上蚊帳,墻上縫隙多,常有蜈蚣出沒,還會經常看到毒蛇。鐘隆春不僅是學校負責人,還得任教3個年級7門學科,又要當好廚師。在這樣的環境里,他堅持了下來,悉心授課之余挑水劈柴、開荒種菜。后來,他還任教于金河小學、黃嵊小學、古州小學、大沙小學、水口小學等多個村小。
2013年,鐘隆春調入僅有50余名學生的三坑小學擔任負責人。當時,學校缺老師,也沒有操場、廚房、廁所等基礎設施。怎么解決眼前的問題呢?鐘隆春先是把有長期代課經歷的妻子黃春梅帶到學校任教,然后,他多方奔走爭取項目資金,校舍、食堂、廁所得以改建,300多平方米的操場實現了硬化,籃球架、乒乓球臺等體育器材陸續到位。校園還通了網絡,現代化教學設備等硬件設施相繼完善,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,學生學習成績躍居全鄉前列。
在脫貧攻堅工作中,鐘隆春竭力做好教育扶貧工作,他主動申請去偏遠的金河村,10戶建檔立卡戶散居在深山里,他常常走訪一趟下來就要兩三天。
鐘隆春有一個叫小星的學生是留守兒童,父母外出務工,由80多歲的奶奶獨自照料。有次小星沒有去學校上課,讓同學代為請假。鐘隆春趕緊跑到了小星家里,他又氣又急,但耐著性子沒有批評,而是耐心地溝通。小星懊悔地哭著承認是沒有完成作業才不想上學。回到學校的小星在鐘隆春的引導和鼓勵下,改正了一些毛病,成績也取得了進步。
山區學校的留守兒童不少。每次接手新的學生,鐘隆春都要在開學之初進行家訪,掌握學生家庭情況和學習生活情況,對學生加強心理輔導,只為了一個都不能少。
“我是大山的孩子,我愿做一盞燈,照亮山村孩子們斑斕的夢想。”鐘隆春對筆者說。
文 / 胡典華、李書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