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天祥所寫的“魁”字
吉安民間,在祠堂前的牌坊或院子的照壁中間,常見個很大的“魁”字,是標示也是愿望。尤其在贛江以東的青原區值夏、富田和鄰近的泰和縣萬合、苑前一帶更普遍。
文天祥手書魁字臨摹 ■李夢星文/圖 吉安民間,在祠堂前的牌坊或院子的照壁中間,常見個很大的“魁”字,是標示也是愿望。尤其在贛江以東的青原區值夏、富田和鄰近的泰和縣萬合、苑前一帶更普遍。有人說,這是據文天祥的墨寶描摹的,鄉民以這位家鄉杰出先賢為榜樣。可是我覺得這些牌坊上的魁字雖寫得還好,但仍可分辨是工匠或鄉間儒生所書,不太像是文天祥寫的。我在紀念場館中看過他的字,都是蒼勁端莊,有狀元宰相氣度。 文天祥的確寫過一個巨大的魁字,古籍上多處有記載。在哪里呢?這得從吉安的府、縣學說起。以前,凡是府縣城,都建有學宮,叫文廟,又稱孔廟,是士子習禮求經的學府,也是祭祀孔子及歷代其他賢哲的場所。風云變幻,絕大多數文廟被毀或改建。吉安唯一保存較完好的縣文廟,據說也是江西保存最好的兩座之一,在安福縣,宮殿式建筑群古雅肅穆。據史載現存范圍還不及古代的一半,可見規模的宏大。 吉安古代的州(府)學宮在哪里呢?宋慶歷年間始建,在今沿江路與鷺洲東路交匯處南側,也就是2013年前市政府機關院內。因年久失修,破爛不堪,新中國成立后拆舊建新,為吉安地區行署駐地。現在的書街就是府學的前街,如今無書,原先有很多賣文房四寶和書籍的店鋪。 廬陵縣學,就是文廟,從宋代開始遷移多次,清乾隆后期遷于城北舊址,在今吉安一中西側。曾有很氣派的建筑,大成殿、明倫堂、進士第一堂、尊經閣、文昌宮、東西兩廡以及泮池等建筑群,布局規整,氣勢恢宏。 南宋寶祐四年(1256年),廬陵縣8人進士及第,文天祥高中狀元,士民歡欣鼓舞。為何如此高興?因為他是廬陵縣,也是吉州第一位狀元(北宋狀元何昌言是新干籍,當時不屬吉州)。縣令劉汝礪在文天祥等學子考試之地,修建“進士第一堂”,又在通往縣學的路上修建狀元橋。我40多年前讀書時常經過此橋。后來填埋改為路,只剩下狀元橋路之名,與韶山東路相通。 當年,劉縣令請在朝廷任職的文天祥,書寫了個很大的“魁”字,刻于縣學堂內板扉之上。此字巨大,長寬一丈有余,連文天祥自己都說是“書之魁”。他的恩師歐陽守道還作了堂記,認為科舉第一,人皆可為,不足為榮。希望學子們要向理學家程灝說的那樣,做學問便要問道窮理,做人要追賢比圣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廬陵縣學1958年被拆除,只殘存東西廡和一段門廊。2017年開始,吉州區開始在原址復建縣學部分建筑,工程還在繼續。 文天祥當時所寫的巨大魁字是什么樣子?吉安沒哪里留下了字跡。2006年,我去北方出差,順道到山西古縣城平遙游覽。最宏偉的建筑群是文廟,游人如云。一踏進欞星門,導游就給每個游客發個比乒乓球大些的“魁”字圓型紙牌,粘在胸前,意在“狀元中魁”,游客欣然接受。走到大成殿之后,見壁上有一個巨大的圓框,比可坐20人的圓桌還大,中間一個“魁”字,落款為“宋文文山書”,墨跡有些斑駁,用大玻璃罩著。巨字左側匾標明“文天祥手書魁字”。據傳清乾隆年間,平遙人不知怎么找到了這個“魁”字,用油燈擴放臨摹而成,保存至今,彌足珍貴。但平遙一直無人科舉“奪魁”,只在商海“奪魁”。而至少有17名狀元的吉安,卻沒哪里存留這“魁”字,著實有些遺憾。于是,我寫了篇短文發表在當年《井岡山報》上以了心愿,還把我在平遙得的“魁”字圓牌給了編輯。 2015年前后,青原區在富田復建文丞相祠,需要在祠對面的屏墻上寫個魁字。鎮里的分管領導是我文友的兒子,跟我聯系,說曾經在報上看過我的那篇文章,問我那個魁字牌還在么?想借用仿制。我說給報社了,但在我的照片里,胸前粘了這個魁字紙牌,拉大一看還清楚。我截圖發給他,可太小了,再放大就糊了。他說沒關系,有個樣子就可,再在網上搜尋真有這字,就放大制作摹印在墻上。 2018年白鷺洲新建的書院橋頭也需要這個魁字,因為文天祥是白鷺洲書院最杰出的學生,就把這字刻在西橋頭臺階之間壁上,不大,惜未署文天祥之名。有好多人問我,怎么這個魁字左上角沒有一短撇?是不是寫錯了?其實,魁字本來就沒這一短撇,從篆到隸魏楷行書里基本沒有,有撇的少見,使用簡體字時為了規范才有短撇的。也有人解釋說,省略那一撇是表謙虛,還有欠缺。 奪魁的文天祥書寫巨大的魁字,是不是在召喚更多的家鄉后人,在各行各業勇當先鋒去“爭創一流”奪魁呢?我認為是。 ![]() 吉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“新華社”的所有內容,版權均屬新華社所有,本網已獲授權使用,任何其他媒體不得從 本網轉載、轉貼或以其他形式復制發表,違者井岡山報社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③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吉安新聞網)”的內容,均轉載自其他媒體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 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,也不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④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他事項需同本網聯系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郵箱zgja2004@163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