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袁鋒
我這個耄耋老人,今天還能提筆寫心得文章,是遇上好時代給我的幸運而致。但人類社會替代的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,我的身體機能都在不斷衰退。怎么樣來延緩身體衰老的過程,是擺在我面前要解答的首要課題。
我在抓緊時日學習保健知識中,發現漢語里的好多文字鮮明地教導我們:要端正自己的言行,特別是在行為上要科學地規范自己,不能任性亂為。例如“甲、乙、丙”這三個字的出現,以前我只認為它們是《易經》學上的一種時序排列。今天,我意識到這三個字還有保健意義在內。“甲”字有頂天立地、昂首前行、沒有雜物纏身的含意,是體質完全健康人的寫照;“乙”字好似駝著背在地上緩慢行走的人體樣子,是亞健康體型人;“丙”字是已經陷入“疒”境內的人體表象,當上了“病人”。這三種體質等級的人,在社會人群中隨時可見。
為什么會有病人出現?漢語里說得很清楚:“病從口入”。就是說,疾病的出現,主要是嘴巴造成的。把不該吃的或明顯有害的東西隨意吃進肚里。尤其是,這樣長期亂吃,還會有嚴重疾病藏身。例如漢語里的“癌”字,就鮮明地警告著我們:“廣”字就是廣泛的意思,拿來吃東西用,就是多吃、亂吃的行為。這兩個行為貼在“廣”字上,就增加兩點“冫”,出現成“疒”罩態勢。得了病還不覺悟,繼續任性吃,增至“三張口”來吃:除一張口吃正常食品外,還用第二張口喝酒、第三張口吸煙,吃的東西堆積如“山”,結果形成“癌”病人了。又如“炎”字,就是“火”加“火”組成的。如果吃的熱食物太多,就會造成很濃的炎癥病出現。如果吃了熱食物后注意喝水,用水沖化“炎”,就形成“淡”字了。再如“防治”二字中的“治”字,它是由“氵”(水)、“厶”(私)、“口”組成。“厶”(私)字是暗暗行動之意。平時吃東西時,自覺暗暗地供水給嘴巴就可防止“炎”氣產生。由此可知,平常注意多吃清淡食物,少吃熱性東西,就能防治疾病藏身。
漢語里還有很多這樣的保健字。我們應虛心去拜讀、專心去領會,誠心去實踐,并且長期這樣堅持,定能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