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銓青原講學的傳說
胡銓名垂青史,為我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愛國名臣、政論家和文學家,廬陵“五忠一節”之一,被譽為脖子最硬的人。
胡銓畫像 ■曾思政 胡銓名垂青史,為我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愛國名臣、政論家和文學家,廬陵“五忠一節”之一,被譽為脖子最硬的人。胡銓69歲回到家鄉,雖然離開朝廷,遠離政事,然而他退而不休,不但嚴謹治學,篤志著書立說,而且熱愛家鄉,醉心家鄉民眾的教育訓化。《廬陵府志》《青原志略》《青原山志》等吉安史料將其事跡記載其中,當地民眾仍津津樂道傳頌著胡銓青原研習辦學的故事。 《青原志略》記載,宋乾道七年(1171年),胡銓以資政殿學士之職致仕,回到家鄉安度晚年。胡銓有一妹早年出嫁方廣山下石山(今富灘鎮社山村),距朱陵洞兩三里地。夏日的一天,兄妹倆來到朱陵洞游玩,但見朱陵洞口一股山泉水噴涌而出,形成一道水簾瀑狀,山風吹拂水霧繚繞,洞下猶如下起了濛濛細雨,四周草木被滋潤得豐茂繁盛,花香四溢。胡銓好不愜意,心想原先耳聽為虛,眼前親臨觀察為實,果真堪為一方勝景。在妹妹支持下,他來到距家鄉值夏六七里遠的青原山背朱陵洞住下,并在朱陵洞下方自己設計、出資建造了一座小巧玲瓏的別致小亭。該小亭四周綠草如茵,繁花似錦,春夏亭頂水珠細雨籠罩,亭內涼爽不熱;秋冬山泉水不竭,朱陵洞細流涓涓,三面高山擋風御寒,亭內暖和不冷。胡銓欣然將亭喚作“自雨亭”。 抗戰時修編的《青原山志》記載了胡銓的兩個孫子胡槻、胡榘就是在這里讀書長進,后中進士,官至尚書。還有其他的六七個孫子以及多位弟子猶如一顆顆燦若珠貝的新星,都是從書院“自雨亭”走出去的。 關于胡銓青原山辦學情況,吉安多部史書均有記載。胡銓告老還鄉,回到生他養他的廬陵,在青原山“自雨亭”居住下來。當地的父老鄉親們得知為人正直,不畏權奸強勢,又才高八斗,學富五車的胡銓就住在自己的身邊,便懇請他辦書院。真是一拍即合,胡銓見鄉親們這么敬重自己,心想自己流放海南和衡州時,都曾在當地辦過學館,何況家鄉廬陵?于是欣然答應開館授徒,并專心為《春秋》等書作注解。《胡澹庵先生文集》中保留了多篇與朱陵洞有關的文章,如《洞巖講座記》《朱陵觀修藏疏》等。 胡銓授課深入淺出,教風嚴謹,很注重端正學生的學風、文風。不久,他發現學子們愛研討“西昆體”和“太學體”,寫文章時受“西昆體”和“太學體”影響很大,心中很是不安。這兩種文法是由錢惟演、楊億、劉筠等人發起的,提倡詩文要詞藻華麗,對偶工巧,堆砌典故而又不講究內涵,遭到了歐陽修和蘇東坡的批判,但學子們不辨優劣,一味地追求和研究這兩種文法。 如何才能糾正學生們的文法偏向呢?胡銓反復思考,既不能操之過急,以自己的名聲壓人,又不能全盤否定錢惟演等人的文法,畢竟他們的文法也有可取之處。 一天,胡銓發現有個學生帶了一本破爛的《杜詩》來到書院,當他讀到《送蔡希魯都尉還隴右》一詩的“身輕一鳥”時,因下面的字被蟲子蛀掉了,就與其他學友一起探討,下面究竟是個什么字。有人說:“上下句是‘身輕一鳥……,槍急萬人呼。’講的是蔡都尉有百步穿楊之能,那么,他的輕功也應該是一流的。他的身體如鳥一般輕盈,證明其跳躍功夫一定很輕巧,身法快,應該用一個‘疾’字才對。” 有人不同意,說:“若按你的說法,用疾字,但疾字不能夠獨用啊!必須要組詞才行,如疾飛,疾行……” 又有人立即反對:“王維的《觀獵》中說‘草枯鷹眼疾,雪盡馬蹄輕。’疾,指的是快,也可獨用。” 也有人說:“可用起、下、落,這些字都是表示又輕又快的意思。” 胡銓見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,認為時機已到,便走進來說:“你們說得都不錯,很有鉆研心!不過我記得原文好像是說‘身輕一鳥過’,大家都想一想,這個‘過’字對不對?”同學們又是一番討論,都認為這個“過”字最貼切。 胡銓點點頭,笑道:“對呀!你們說得很對。一個‘過’字,把蔡都尉的跳躍寫得多精煉,多傳神,說明杜甫寫詩的技巧到了爐火純青、出神入化的地步。所以說嘛,我們寫文章,主要還是看內容,要精心煉字,何必拘泥于詞藻華麗,對偶工巧,典故的堆砌呢?杜甫的這種文法,才是我們所要追求和研究的啊!” 學生們這才如醍醐灌頂般地清醒過來,以后再也不去追求什么“西昆體”和“太學體”的文法了。后來,胡銓所著的《易解》《春秋解》《周禮解》《禮記解》,為學生樹起了新文法的典范,也深得孝宗皇帝和歷代學子們的推崇。 ![]() 吉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“新華社”的所有內容,版權均屬新華社所有,本網已獲授權使用,任何其他媒體不得從 本網轉載、轉貼或以其他形式復制發表,違者井岡山報社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③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吉安新聞網)”的內容,均轉載自其他媒體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 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,也不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④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他事項需同本網聯系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郵箱zgja2004@163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