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長如歲靜如山
自五代濫觴的廬陵文化,至清代已漸式微,然間亦有微光閃爍。吉安縣固江黃氏家族即是一例。
古村一角
清代黃組絡全家福照
黃氏總祠 ■歐陽和德 自五代濫觴的廬陵文化,至清代已漸式微,然間亦有微光閃爍。吉安縣固江黃氏家族即是一例。 唐代中期,武寧縣雙井村(黃庭堅家鄉)人黃中浮因得罪宦官出身的宰相李輔國,被貶謫吉州任刺史,其孫黃嵩遂家廬陵固江。五代時期,黃嵩之孫黃璠考取武進士,后跟隨趙匡胤戎馬一生,戰功顯著。歸鄉后又組織民團筑城抵御流寇,保衛家鄉,被封為“廬水侯”,固江黃氏又稱“義城黃氏”,其義城祠為目前全縣最大宗祠。黃氏開枝散葉,儼然廬陵望族,全縣幾乎全部黃氏均望“義城”。而傳承“義城黃氏”文化較為完整的,當屬固江社邊村。 庚子霜降日,隨報社記者往吉安縣固江鎮社邊村參訪。深秋時節,稻浪翻滾,柿子金黃。黃氏三十五世孫、76歲老人黃考元殷勤地為我們作講解。 黃氏總祠叫培慶公祠,祠堂前植有兩棵古柏,望上去至少也經歷六七百年風雨了。黃老的講解印證了這種猜測:社邊黃氏系元末明初明由黃澄湫從社上村遷來。700余年間,社邊黃氏家族人才輩出,中進士14人、中舉人20人,著書立說21部。明萬歷年間,黃袞官居山東布政使,授荊州王,封九千歲。從晚清同治至民國七八十年間,社邊村共有7人先后官至工部郎中、兵部郎中、最高法院書記官等。其中的黃贊湯,先后任廣東巡撫、翰林院庶吉士、兵部侍郎等,官至正二品,為有清一代廬陵縣官職最高者,有傳說他還是咸豐帝的老師。 總祠門口,有一石碑伏于角落。拂去塵土,清晰可見“廬水侯黃璠之墓,宋太平興國六年”字跡。這可是“義城黃氏”開基祖的墓碑啊!雖然再見是明代嘉慶年間重立的,但也彌足珍貴,應立亭保護才是。又見到一通石碑,一人著朝服,注有文字“當朝一品”,黃考元說或是黃袞官達一品,或是黃贊湯位列軍機大臣。 從總祠門口望去,遠處青山黛綠,近處水塘曲欄。黃老介紹說,社邊村與釣源古村相距僅兩公里,有“雞鳴震三鄉(固江、桐坪、興橋)”之說,是廬陵連接安平、乃至湖湘的必經之地,有千年古道相連,商賈往來頻繁。山腳下有兩支溪流,一支名牡丹溪,流向瀘水,匯入贛江。另一種名銀灣溪,經釣源,流向奶奶廟,亦入贛江。雙溪之中有一凸起山坡,是為“二龍戲珠”。祠堂門口則是“七星伴月”。也許正是這般“風水”孕育出社邊村的人文蔚起吧。 整個社邊村保存了三千多平方米的明清建筑,多為青磚黛瓦馬頭墻,其中還有完好的明代建筑。此外,還有宋代文峰塔、清節義牌坊。進士第、大夫第由永豐狀元劉繹所書。 在黃老的帶領下,我們穿行在一條條青石板鋪就的巷道里,倍感氤氳幽雅。巷道深處有一座讀書堂,名“三余堂”,取“冬者歲之余,夜者日之余,陰雨者時之余”意,與歐陽修作文有“三上”(馬上、枕上、廁上)一樣,勉勵學子珍惜光陰,著勁讀書。 來到一組三座并列祠堂前,黃老的話匣子打得更開了,也許是歲月不遠、事跡清晰的原因。這是黃贊湯父子的家祠。中間的是乾齋公祠,乾齋是黃贊湯的父親;左邊莘農公祠,莘農就是黃贊湯。右邊是都廷公祠,都廷是黃贊湯的弟弟。 走進都廷公祠,赫然見到一組照片。黃老介紹說,這是黃贊湯的兒子黃組絡的全家福照。黃組絡曾任上海道臺,月俸銀一千兩,共有八妻九子。黃老還低聲道:其實他還有一個英國妻子,只是因為沒有生子,而被排斥在全家福外。 如今,黃組絡的孫子夫婦依然居住在都廷公祠里,可惜沒能記錄他們的名字。他們的兒子在深圳一個大學里教書,兒媳婦的照片掛在墻上,容顏美麗不輸娛樂明星。 黃老意猶未盡,延請我們到家中,拿出珍藏了百年的寶貝———狀元劉繹為黃老爺爺祝壽的一幅對聯:“林氣映天竹陰在地,日長若歲人靜如山。潁亭三兄雅屬,詹巖劉繹。”劉繹(1796年-1878年),字瞻巖,永豐人,清道光十五年狀元及第,也是江西省最后一名狀元。對聯取意于《蘭亭集序》,又取意于宋陸游《秋思》“日長似歲閑方覺,事大如天醉亦休”,以及北宋著名詩人唐庚《醉眠》“山靜似太古,日長如小年”。字體遒勁,頗有山谷之風,不愧狀元。 日長似歲,心靜如山。一句當下流行的歌詞油然而上心頭: 想起來也不過如此 虛偽的酒我再也不接 ![]() 吉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“新華社”的所有內容,版權均屬新華社所有,本網已獲授權使用,任何其他媒體不得從 本網轉載、轉貼或以其他形式復制發表,違者井岡山報社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③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吉安新聞網)”的內容,均轉載自其他媒體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 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,也不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④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他事項需同本網聯系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郵箱zgja2004@163.com |